給“海綿城市”建設更多一點時間 2016年09月19日10:22 來源:|
當“城市看海”幾近常態,“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新穎概念,一經提出就立刻讓困擾于內澇的城市管理者們看到希望。于是,在很短時間內,“海綿城市”不僅完成了概念普及,而且建設“海綿城市”也成為許多地方的發展目標。
但是今年汛期大范圍的強降雨,卻好似給“海綿城市”這一概念以及各地建設“海綿城市”的熱情,兜頭澆了一大盆冷水。有媒體報道,在今年剛剛過去的汛期里,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中,有19個出現了內澇。由此,有輿論認為“海綿城市”的試點失敗了。
坦率而言,目前就認為“海綿城市”試點失敗了的看法,顯然有些過于武斷。在我國,“海綿城市”作為一個概念,在2012年4月才第一次提出;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決定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工作;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相關指導意見,具體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雖然各地對“海綿城市”的建設熱情極為高漲,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各路資金投入也堪稱迅速、龐大,但這么短的時間內,也完全可以想見“海綿城市”的建設進度及其當前效能,究竟是個什么狀況。針對有關“海綿城市”試點失敗的觀點,住建部官網近日發文指出,“海綿城市”建設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應該說,這樣的看法是務實的。
一個新事物究竟有無效果,不僅需要實踐的檢驗,也需要時間的檢驗。每個人都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城市內澇,其情當然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忽視那句老話:心急吃不上熱豆腐。
不過,30個試點城市中有19個出現內澇,問題比例如此之高,的確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當前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具有時間短、投入大、進度快的特點。據悉,目前在30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以及25個城市地下管廊的建設中,中央財政總投入將達到660億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地方財政以及各種社會資本投入,建設“海綿城市”的資金體量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使得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寄予厚望。而由此也很容易預判,一旦現實檢驗與熱切期待不符,會產生什么樣的輿論反應。因此,對于“海綿城市”試點失敗的輿論,不宜簡單地一駁了之。相關部門還應認真調查分析出現內澇的原因并找出對策,以對社會公眾和財政巨額投入有個交代。
“海綿城市”是一個新事物,建設中難免要交點學費。但是應該警惕,那高漲的熱情應該是在中央財政支持下認真建設“海綿城市”,而不應是以建設“海綿城市”之名搶食財政投入這塊“唐僧肉”。
責任編輯:姚泓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