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出現霧霾現象,11月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更出現了空氣重度污染,國內治理環境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從未如此清晰,對大氣環境污染的危害已在全社會范圍內達成共識。全球變暖、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建筑行業的節能減排勢在必行,如何令建筑的能源傳輸、變換與消耗最優化,實現“管理節能”和“綠色用能”的目的,成了業內廣泛關注的問題。
在12月3號廣州東方賓館,由QJ.Smart.Tech 千家智客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建筑智能化峰會(廣州站)”中,上海大學自動化系趙哲身教授,從建筑能耗監控平臺到建筑能量管控平臺的角度,向我們分享了它在低碳、節能建筑方面的看法與觀點。
上海大學自動化系趙哲身教授
國內外能耗數據采集
我國由于政府的推動,目前99%的平臺是建筑能耗監測平臺,而國外近20年來,從事發展的是建筑能量管控平臺。國內總量大概有200個平臺,我研究了其中40個平臺,包括國外的8個平臺。
上海算是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建設起步較晚的,目前,市一級的平臺也已經上傳了1200公共建筑,不久就可以達到1400棟的公共建筑。而在國外,公共建筑能耗的分布圖主要是用手工的方法繪制,數據的獲取,不像國內自動采集,它是通過人工的調查約談和電話調查的方法。由于國外誠信度比較高,它采用面談和電話的方法已經獲取到的數據都是可取的
美國能源對于紐約曼哈頓的能耗建筑的分布
能耗監測平臺與能量管控平臺的差異
對于能耗監測平臺和能量管控平臺有非常多的區別,趙哲身教授強調,首先它們的目的不一樣。能耗監測平臺以為政府獲取實時、可靠的建筑用能設備統計數據、進行能耗總量分析為目的,長期目標是獲得各類別公共建筑的用能基準,優化建筑用能的宏觀管理,為決策能源生產和計劃調度提供可靠依據。
“比如說我高星級的賓館,每年每平方建筑面積,大概用能是多少個千瓦小時,有一個標準,它是為了以后你超過了,我就罰你,你低于它優化值我就獎勵你,它是用于能耗公示和能耗約束的機制?!?/p>
美國的大型公建能耗監測平臺
而能量管控平臺更重要的是為了節能,它的目標不是所有的公共建筑,針對單一建筑或建筑群,比如說萬達廣場或者某一個醫院,它的目標不一樣,對象不一樣。趙哲身教授講道:“能量管控平臺提倡采集的數據應提供給物業管理部門,通過對用能設備系統的能耗計量、分析、診斷和決策,達到降低能耗和優化控制管理的目的。因此,它數據的類型就比較多,包括很多的設備的狀態數據和參數,采集的頻率比較快,一分鐘和五分鐘。”
上海市級能耗監測平臺結構圖
趙哲身教授還強調,能量管理平臺和檢測平臺首先架構上就存在差異,其次它的業務層次也不一樣。能量管理平臺一般有4個業務層次,其中第一、第二個層次,能耗檢測平臺是有的,但是第三、四個層次就是用能設備的診斷,你的用能設備是否正常,是否過多地消耗能量,還有優化決策,是能量管理平臺獨有的。
未來大趨勢:智慧城市能量管控平臺
隨著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建設城市一級的能源管理平臺成為當務之急。趙哲身教授表示,將能耗監測平臺和建筑能量管理平臺相融合的智慧城市能量管控平臺將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趙教授介紹到,智慧城市能源管理平臺將不限于建筑,還囊括工業、交通、電力及輸配電、城市熱力網、區域能源中心、物流、環境、服務等領域的能源管理,并且能夠將城市能源管理系統也將和城市安全防范系統關聯在一起。
據悉,城市建筑能源管理模塊將采用二級結構,即每一棟公共建筑或建筑群將建設能源管控系統,以切實提高建筑物能效、用能系統能效和用能設備能效。除了采集能耗數據及相關設備狀態數據之外,能源管控平臺將做深度分析,包括用能設備和設備系統的運行診斷,用能設備系統控制策略的優化。為此平臺將和建筑物設備監控系統(BAS)聯通,平臺向BA發送優化控制指令,由BA執行。
能量管控與遠程設備管理相結合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為基礎來建立模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的真實信息,具有可視化、協調性、 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也可以理解為“可視化”的三維建模技術,建筑物內的GIS。
趙哲身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當前,建筑部正在推及BIM的建設,與、BIM接口將是智能建筑行業需要密切注意的一個方向。不過,大家需要看清,目前設備管理和相應模型上仍不成熟,開發出自己的設備模型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點。真正的BIM模型能夠在前期設計、建筑施工、運營等建筑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通過模型的統一化、標準化將各個專業進行協同,并對后期建筑智能化運營提供幫助。
對于建筑節能方面,趙哲身教授始終認為能耗控制是對建筑節能的有效途徑,雖然國內在這方面有所欠缺,但近年來,我國能耗監測管理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在物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建立能耗在線實時監測管理體系,并根據不同氣候分區和建筑類型,優化控制節能量,已經是觸手可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