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欣喜奔馳能把設計科技作為單獨的一項活動而堅持了三年。第一年聚焦新豪華主義,第二年聚焦自由型格,今年是奔馳設計科技日的第三年,聚焦奔馳與燈光相關的科技。這場光語me境,筆者在北京Mercedesme三里屯體驗店體驗得非常盡興,畢竟很少有活動是單純圍繞著車燈而展開的。
蠟燭燈——梅賽德斯-奔馳照明系統的鼻祖
對于車頭燈,每一個奔馳粉絲都會對1995年第七代E級車的四眼大燈津津樂道,這也是高效、節能、耐用并可動態切換照程的氙氣燈首次應用于奔馳車。
但當晚對光的探索,最觸動駕仕派內心的是一張更早車型的照片——1886年,戈特利布?戴姆勒四輪汽車最早使用蠟燭燈,為夜晚行車照亮前方。光之使者,穿越百年,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汽車歷史上的最早的光源,從那時起才開啟了白熾燈、鹵素大燈、氙氣大燈等燈光科技的輪替,從如今的光芒萬丈穿越回最初的點點燭光,聯想到科技進步始于那份黑暗中的摸索,一代代人的努力,讓人淚眼婆娑。
幾何多光束的奧妙,新E級前大燈解構
相較于蠟燭燈的一帶而過,奔馳自然是要把活動的重頭戲放在最新的科技上。
事實上談及大燈LED照明要從3年前說起,全球首款“零燈泡”、采用全LED發光元件的量產車型是2013年的第十代S級。2014年,CLS運動轎車開始采用了多光束LED大燈,而到了2016年,全新長軸距E級車開始搭載幾何多光束LED大燈,這也是目前奔馳科技性最尖端的燈。
從科技原理上來說,每顆大燈的84顆獨立LED點光源與立體攝像頭協作,每秒鐘可對路面進行100次掃描,針對不同的路況和駕駛狀態,智能調整每顆獨立光源,動態組合成不同的幾何排列,實現光束的精細化控制。它還能精細化到控制照射到前方車尾或對向來車的燈光,不會引起前方駕駛員的眩目反應,甚至能在夜間識別前車尾部的車牌及道路指示牌,并主動減弱對反光區域的照射強度,確保每一處照明快速、精準并恰到好處,毫無突兀之感。
當天我們還看到了拆解版的LED點光源,電路板的84顆顆粒清晰可見。并且奔馳的工程師還架起了一套單獨的燈光系統,用IPAD控制操作,給我們演示了這個幾何多光速的威力。例如在惡劣天氣下很多司機要開遠光,而全新E級這個自適應遠光輔助升級版可以遮蔽來車并降低地面雨水反光,以減少對對方司機的干擾。另外,夜間行車時這個升級版的遠光系統還可以自動遮蔽前方車輛,目前能支持的遮蔽數量為4個。
對于這個能掃描路面的立體攝像頭與LED點光源的細密程度,我們看到這三年是成幾何倍數增長的,實際上未來一定會像液晶顯示屏一樣繼續著幾何倍的增長,也就說未來幾何多光束LED大燈的“微控”能力也將繼續增長。
以銀河系為MUSE尾燈解構
如果說頭燈的科技感太搶眼而搶盡了風采,尾燈上的設計感則用來在科技感上碾壓對手。星辰LED尾燈,實際上創作來源是銀河系的繁星。我們這次也看到了尾燈的結構解剖,實際上有點出乎意料的“簡單”——反射技術與特殊的燈組表面結構,但呈現的效果確實非常驚艷,事實上,這種“星辰效應”也成為背后看奔馳除了花瓣造型外又一個美的視覺享受。所以,簡單結構背后的心思一定是非常復雜綿密的,要大贊奔馳設計師的功力。
在科技性上,這個尾燈也是有妙處的。根據光線強弱,這個尾燈的亮度可以進行自動調整。在白天,轉向燈和剎車燈會自動變亮,而夜晚則會減暗,以不干擾后面車輛的行駛。
內飾氛圍燈竟然“講求情感溝通”
汽車照明的3個類別中,內部照明是最晚發展的。長達100多年,一直囿于功能照明的牢籠,而其環境照明則長久以來都被人們所忽視。
奔馳最早注意到內飾氛圍燈設計是從1998年的S級起,當時是在中控臺上方設置了聚光燈,開始依稀有了“環境氛圍照明系統”的基礎。盡管離當下如此之近,但也算是開啟了業界先河。起步較晚的內飾氛圍燈,在最初的發展也很慢。直到2009年S級上才有所升級,采用了三種顏色的環境氛圍燈光。
正是在最近幾年,環境氛圍照明才迎來飛速發展,在全新長軸距E級車上已演變為擁有64色光芒的環境氛圍照明系統。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內飾氛圍照明的設計層級已經到了較高的程度,頭燈的設計工作依然是在造型設計師設計好了頭燈尺寸以后進行;而內飾照明設計的工序,則已經提前到了與內飾造型設計同步規劃。
64色環境氛圍照明系統可根據駕駛員的情緒需求,調整不同的車內顏色,照射的范圍也擴大到中央顯示屏、中控臺上的手套箱、中央扶手凹槽、門下儲物槽、前后腳部位置、頂部控制板、后視鏡三角區等區域。另外,長軸距版E級還增加了前排座椅背部的氛圍燈,是一個重視后排乘客的設計思路。
點評:
擁有足夠的品牌厚度,才有資格單獨把“光”作為唯一主角來塑造一個出色的營銷活動。事實上,從當年S級宣布進入LED時代以后,很多人認為奔馳的燈已經超越“燈廠”,如果“燈廠”不服來戰,捉對廝殺,那一定相當值得期待!